高考地理最可能考的综合题减少对林地等郊区生态用地的占用;减轻与地面其他交通线路的互相干扰;减少振动、噪音等对地面生产生活的干扰。
构建生物迁移与扩散的最佳路径;促进生物的迁徙和移动;扩大生物的栖息活动范围;提高连通性,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有利:为乡村绿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资金保障;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技术创新ag真人官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绿色发展意识增强,文化水平提高。
积极影响:有利于多元化种植,丰富种植结构;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提高农户收入;分散农业生产风险。
消极影响:随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耕地闲置、荒废和弃耕;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不利于土地流转;限制了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户一田,小田并大田”,可减少地界、小道等对耕地的占用,改善耕地被分割、分散状况,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引导土地向种粮户集中,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土地规整后,提高了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种粮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有利于统一种植及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品质,增加单产。
本地花椒种植后4~5年才能挂果,套种可以增加种植作物种类,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花椒植株较高,为蔬菜、药材等多种经济作物的套种提供了广阔的林下空间;当地山地多、平地少,套种能节约土地;当地水土流失严重,林下套种能减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五、分析农村“空心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其给农村带来的不利影响、简述“共享村落”对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
城市就业机会多,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迁往城市。土地资源浪费严重;造成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劳动力(人才)外流;村内房屋,土地闲置,影响粮食安全等。
“共享村落”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吸引人口回流;改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吸引资金流入乡村,带动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土地、房屋利用率,加快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增加农民收入;有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文化遗产的传承等。
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缓解能源紧张,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延长产业链,带动天然气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品牌知名度,拓展国内外市场;有利于加强协作,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船舶业错位发展;有利于集中力量技术攻坚,提高创新能力;有利于稳定产业链,提升抗风险能力。
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积极打造高端产品。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全力构建企业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低碳产品、低碳制造、低碳产业的发展,实现“传统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推进智能化汽车产品的研发制造,打造智能驾驶平台,打造汽车面向移动生活空间的智能座舱;推进智能网联技术研发应用。
建设公共充电设施与社区充电设施;加大充电网络建设运营支持力度;提升充电基础设施运维服务体验;鼓励企业针对农村地区消费者特点,开发更多经济实用、适销对路的车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农村户籍居民给予消费券等支持;鼓励有条件地方加大对公交、道路客运、出租汽车、执法、环卫、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支持力度;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下沉销售服务网络,引导加快建设联合营业网点、建立配套售后服务体系;鼓励高职院校面向农村地区培养新能源汽车维保技术人员;提升新能源汽车及电池质量安全水平,严格配套供电、集中充电场所安全条件,定期对存量充电桩进行隐患排查。
九、简述莱茵河治理对我国江河治理的启示、简述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发展经验对我国城市群建设的启示。
以全流域为整体开展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评价;建立全流域统一的监测体系;研究制订流域综合规划与治理行动方案;加强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建立高效的跨行政区全流域协调机制等。
根据城市自身特点明确城市定位,加快城市群的科学合理布局;加强分工合作和产业集聚度,提高城市群产业体系的核心竞争力;弱化行政区划界限,保障经济要素自由流动。
兰斯塔德地区位于荷兰西部,是一个由四个核心城市和周边中小卫星城组成的多中心城市群。兰斯塔德地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绿心”被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环绕,主要由农田、河湖、沼泽构成,且多条河流由此入海。兰斯塔德地区区域内部交通联系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其也有先进的机场和港口。该地区积聚了全国85%以上的产业,但多年来四大核心城市的人口都严格控制在100万人以内。近年来,为了兰斯塔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荷兰政府不断加强核心城市与卫星城之间的交通网络建设。下图示意兰斯塔德地区的位置和地理概况。
【答案】(1)美化城市群内道路两侧的环境;阻挡过往车辆产生的噪音的传播;吸收过往车辆排放的废气等。
(2)兰斯塔德地区位于荷兰西部,地势低平,修建铁路和高速公路的难度小;铁路运量大,高速公路运输速度快;铁路和高速公路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小,连续性强等。
(3)可以合理配置城市公共资源;利于维护城市环境质量;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有利于避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现象的出现。
(4)完善区内交通网,外联机场、海港,加强内外部联系;加强区域内部产业联系,提高协作效率;强化核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建立统一的发展机制,加强区域政策协同。
【分析】本题以兰斯塔德地区的位置和地理概况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植被在城市交通问题中的作用、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城市病的措施、城市群发展措施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详解】(1)绿心是由绿地植被组成,植被具有吸烟除尘的功能,可以吸收过往车辆排放的废气;植被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可以美化城市群内道路两侧的环境;另外植被还可以吸收噪音,阻挡过往车辆产生的噪音的传播。
(2)兰斯塔德地区位于荷兰西部,而欧洲西部地形平坦,当地又地处沿海,所以修建铁路和高速公路难度小,工程量小;铁路运量大,高速公路较普通公路运速更快,能更便利人们出行。铁路和高速公路具有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小,连续性强等优点。
(3)将市区人口控制在100万人以内,会使当地公共基础设施压力小,可以合理配置城市公共资源;将市区人口控制在100万人以内,当地的人地矛盾相对较小,利于维护城市环境质量;将市区人口控制在100万人以内,能有效避免城市病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利于避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现象的出现,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4)卫星城在主城区的外部,加强核心城市与卫星城之间交通网络建设有利于完善区内交通网,外联机场、海港,加强内外部联系;卫星城有其他产业,加强交通网建设,有利于加强区域内部产业联系,提高协作效率;由核心城市向外延伸的交通网能强化核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从而建立统一的发展机制,加强区域政策协同。
济南都市圈是由6个大中型城市组成的城市联合体。中心城市济南市是其中唯一年生产总值过万亿的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网完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科研院校众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现代服务业等高新技术产业较发达。近年来,济南市大力实施“招才引智”措施,大量有志之士齐聚泉城。未来,济南都市圈将着力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分工协作……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下图为济南都市圈和全行业企业关联度示意图。
【答案】(1)济南是交通枢纽,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可提高人流、物流等联通效率;省会城市济南是济南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联系强度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
(2)济南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前景好;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好,就业、创业环境好;科研院校多,高层次人才多;政策支持引进人才等。
(3)促进产业专业化程度,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优化产业布局;利于加强区际联系,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促进周边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等。
【分析】本大题以济南都市圈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城乡区位、区域发展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济南综合立体交通网完善,是区域内的交通枢纽,其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可提高人流、物流等联通效率;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是济南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与省内外周边地区联系强度大;根据图片可知,济南与周边地区产业联系紧密,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强。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济南是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一年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并且其经济发展前景较好;根据材料可知,当地发展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智能装备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好,现代服务产业发达,说明其具有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当地具有众多的科研机构和院校,高层次人才数量多;当地政府将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说明其政策上支持人才引进。
(3)产业发展分工协作能够促进区域内产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促进区域内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实现优化产业布局,减少同质化竞争;产业发展分工协作有利于加强区际之间的人员和要素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从而提升区域内的整体竞争力;产业发展分工协作,有利于区域内城市实现协调发展,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从而促进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带动区域内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
埃塞俄比亚人口超过1亿,农业人口约占80%,以小农户为主,农业是经济支柱。该国土地资源丰富,干湿季分明,绝大多数耕地只在湿季种植作物,灌溉农田比例小;工业基础及道路、供电等设施薄弱。近年来,该国引进灌溉农机具,但推广缓慢,下图示意埃塞俄比亚地形。
【答案】(1)有利:河湖较多,灌溉水源较充足;高原面和河谷地形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不利:降水分干湿季,干季易发旱灾;山地面积比例大,不利于推广灌溉农业。
(2)改善水资源时空分布状况;扩大种植面积,延长种植时间;减轻干旱影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3)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完善道路及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动规模化经营;发展制造业,保障灌溉农机的生产;拓展对外开放的途径,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
【详解】(1)评价需要分析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读图可知,埃塞俄比亚河湖较多,灌溉水源较充足;高原面和河谷地区等高线较稀疏,地形较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不利条件:根据材料可知,埃塞俄比亚降水干湿季分明,绝大多数耕地仅在湿季种植作物,降水季节变化大,干季易发旱灾;从整个国家看,等高线相对密集,山地面积比例大,对推广灌溉农业阻力较大。
(2)据材料可知,埃塞俄比亚干湿季分明,水资源存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通过发展灌溉技术可以改善水资源分布状况;灌溉技术能够使原本因为水资源不足,不能种植作物的地区发展农业种植,也可以使部分地区在干季种植作物,从而扩大了种植面积,延长了种植时间;干季很多种植农业区会受干旱的影响,发展灌溉农业可以减轻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种植面积扩大和种植时间延长,可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粮食总产量,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3)合理化建议就是措施类综合题,一般是根据相关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资金不足,可以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投入更多资金推动灌溉农业的发展;其次,要大力改善水利道路及电力等基础设施,保障灌溉农机具可以正常运行;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动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可有效推进灌溉农业发展,从而拓展农机具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本国工业,提高制造业生产水平,保障灌溉农机具的生产和维修;依托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对外开放途径,加强灌溉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一、从地理位置角度分析台风“杜苏芮”形成的条件、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简述厄尔尼诺导致2023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数量减少和势力增强的原因。
热带广阔温暖的海洋表面,洋面水温高,加热大气,大气膨胀上升,洋面气压降低,形成热带低压;由于上升的大气中富含水汽,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继续加热大气,促使大气进一步上升,带动底层空气不断上升,洋面气压持续降低,使得外围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流入;形成区纬度在15°N附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使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
数量减少: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减弱,赤道西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较往年偏低,向大气输送热量减少,蒸发减弱,上升气流(对流)减弱,向大气输送水汽减少,不利于台风形成。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势力增强:在厄尔尼诺背景下,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源地偏东、偏南,生成后发展空间很大,生消时间长,导致强度偏强。
二、指出1996-2020年孟加拉国红树林面积变化的趋势,并分析成因。推测1996-2020年孟加拉国红树林面积变化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
呈减少趋势。成因:海平面上升,红树林的栖息地缩小;沿海滩涂的开发,挤占红树林的生存空间;极端天气增多,威胁红树林的生长;水质污染,导致红树林死亡等。
海水侵蚀增强,海岸线后退;海水入侵加剧,导致土壤盐渍化;风暴潮、台风灾害加剧,造成的损失加大;海岸带生物栖息地减少,威胁生物多样性;净化污染能力减弱,近岸水域污染加重等。
三、推测X冰川自上而下表层冰碛物厚度的变化并说明理由、表层冰碛物的厚度对冰川的消融具有两面性,尝试做出合理解释。
自上而下厚度增加。理由:自上而下冰川消融增多,冰内物质出露增多;冰川消融过程中,山体两侧基岩裸露区扩大,岩石风化形成的松散物质掉落至冰川表面,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向低海拔处堆积,冰川表碛物厚度渐厚。
当表碛物较薄时,表碛因反照率低,吸收更多太阳辐射而升温,加快下覆冰川消融;当表碛覆盖超过一定厚度,会起到阻热效应(热量向下传递少),进而抑制冰川消融。
疏浚河道,增加河道深度,提高河流汇水能力;水系主干化,减少支流,减缓雨季时汇水速度,减少洪涝灾害发生;修建水闸、防洪堤等工程,在流域内进行调水调沙,减缓洪水峰值;对干流进行截弯取直,增强河流冲淤能力,提高防洪能力等。
空气湿度增大,改善气候条件;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含量增多,增加土壤粘度、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恢复地表植被,抑制风沙活动,减少沙尘天气(或止沙生绿)﹔涵养水源,河流径流量更稳定;秸秆冬季不收割,有利于削减风力,减轻风沙侵蚀;喷灌可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
硅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硅藻上浮、下沉促进水体扰动,加快营养物质迁移,促进其他浮游植物生长;硅藻及其他浮游植物增多,鱼类等海洋动物增多,海洋生物的固碳能力提高;硅藻席沉积时,部分有机碳被埋藏在海底。
原始湿地萎缩,植被减少,固碳作用减弱;土壤变干,加剧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向大气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新生湿地土壤水分增加,底层冻土融化,向大气释放的甲烷增多。
建立完善的监测和预报机制,及时发布天气预警信息;合理规划泄洪区,有序分泄洪水;及时转移处于危旧房屋或地势低洼处的人员;组织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八 、分析若尔盖高原高寒泥炭沼泽湿地形成的原因、从生态角度分析盗挖泥炭对若尔盖湿地环境造成的影响。
位于高原,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广布,地表水不易下;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河流流经,地表水丰富;该区苔藓植被丰富,且温度低,分解速度慢利于有机物(泥炭)积累。
湿地面积缩小,固碳释氧功能减弱;涵养水源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节气候功能减弱;土壤侵蚀加剧。
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与火山碎屑物质形成含有火山弹的火山凝灰岩,并覆盖河床;流水侵蚀导致河床面下降,火山弹出露河床面,由于火山弹和周围岩石的岩性差异,流水受到火山弹阻挡,在火山弹迎水面侵蚀围岩形成刻槽;流水侵蚀导致刻槽逐渐扩大变深,并扩展到火山弹的四周,形成壶穴雏形;随侵蚀发展,凹坑变深,在漩涡水流产生的搬运作用下,火山弹完全脱离围岩并被河床面流水带走;流水挟带砾石对凹坑进一步磨蚀,从而形成口小肚大的典型壶穴。
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升高;季节性海冰变化,夏秋季海冰大范围减退,冬季海冰变薄;海洋光照增强,浮游生物增加,海洋初级生产力提高;气候变暖,入海径流量加大,海水盐度下降。
长江源地区水系演化是对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研究证据表明长江源区通 天河与澜沧江之间宽阔平坦的分水岭上,在晚第四纪发育了一条西北—东南向古河流,随后 该区域在构造运动和侵蚀基准面(河流垂直下切侵蚀的界限,其升降会引起其上游河段的冲淤变化)变化的影响下发生水系演变。下图示意长江源地区晚第四纪水系演变过程。
(2)研究证据表明通天河与澜沧江之间宽阔平坦的分水岭上,AB 段曾经为贯通的西北—东南向古河流。推测获取的主要研究证据。
【答案】(1)原为一条西北一东南向发育的古河流;断层(构造运动)导致的局部抬升和断裂下陷,抬升形成新的分水岭,将水系分割成相对独立的内流水系(内流湖泊);澜沧江、通天河干流侵蚀,局部侵蚀基准面下降,导致西南一东北向支流溯源侵蚀,袭夺内流水系(内流湖泊)。
(2)AB段之间分水岭上存在的西北一东南向宽谷,表明该地区的西北一东南向的河谷在挤压脊抬升形成前为连通的河谷;在分水岭宽谷中存在河流相沉积物;在分水岭宽谷中的河流相沉积物与现代河流沉积物特征(粒径大小)不一致。
(3)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B处流量减少,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B处流量增加(B处河流流量先减少后增加)。原因:断层导致的局部抬升和断陷,抬升形成新的分水岭,B处上游河流形成内流水系,河流补给减少,流量变小;通天河袭夺内流水系(内流湖泊),B处上游补给来源增加,流量变大。
【分析】本题以长江源地区水系演化为材料,涉及内力外作用、河流水文特征及影响因素、河流袭夺等知识,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的核心素养。
由材料可知,第一阶段,分水岭上发育西北—东南向的古河流;地质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断裂,部分岩层相对上升,部分下陷;第二阶段,由于前期部分岩层的上升,使古河道水系被分割成多个内流水系,形成多个内流湖,断层处地壳的抬升加上通天河、澜沧江干流对基准面的侵蚀,使支流的比降加大 ,河流流速加快,溯源侵蚀加强,从而袭夺内流水系。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流塑造的地貌主要作用有侵蚀和沉积,且侵蚀地貌主要以谷地为主;AB段之间的分水岭上西北——东南向的宽谷就表明该地该向的河谷在挤压抬升前连通的河流谷地;同时,在宽谷中存在河流相沉积物,而且河流沉积物的颗粒与现今河流沉积物颗粒不一致,说明有古河流沉积物。
根据前面分析可知,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B处上游出现断层和局部抬升,出现新的分水岭,使得河流形成内流河湖,所以B处河流补给减少,导致流量减少;第二到第三阶段,通天河袭夺了B处上游水系,两处流量合一从B处流过,故此时上游来水量增加,B处流量变大,故B处流量变化是先减少后增加。
冈底斯山横贯自治区西南部,山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大致与喜马拉雅山平行,平均海拔约6000m,最高峰罗波峰(冷布岗日)海拔达7095。冈底斯山现代冰川(第四纪以后形成的冰川)规模较小,主要集中于高山地区,但古冰川规模巨大。根据研究数据,1970-2016年冈底斯山冰川减少了446条,面积减少677.22km2。左图示意冈底斯山冰川分布,右图为2015-2016年冈底斯山不同面积等级冰川数量与面积分布图。
【答案】(1)西段冰川分布面积大,集中成片,东段分布面积小,分散破碎;冰川数量以面积小于0.5km2的冰川为主,冰川面积则以介于0.1~5km2的冰川为主。
(3)东段退缩速度快,西段退缩速度慢。东段地势较低,降水较多,且冰川面积较小,对气候变化响应较敏感,退缩较快;西段海拔较高,且受喜马拉雅山的屏障作用,降水较少,冰川主要靠高海拔的低温条件得以存在,退缩较慢。
【分析】本题以冈底斯山脉的冰川图文材料为背景,涉及冰川的分布特点、冰川规模的形成原因、冰川退缩的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地理学科综合素养。
由图可知,西段冰川分布面积大,集中成片,分布密集;东段分布面积小,分布零散破碎;从统计图数据来看,冰川数量以面积小于0.5km2的冰川为主,冰川面积则以介于0.1~5km2的冰川为主。
由材料可知,冈底斯山横贯自治区西南部,山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大致与喜马拉雅山平行,平均海拔约6000m,海拔高,气温低,冰川融化少,古冰川保留多,因此古冰川规模巨大;现代受喜马拉雅山阻挡,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区域内降水少,形成新的冰川少,因此现代冰川规模较小。
东段退缩速度快,西段退缩速度慢。与西段相比,东段地势较低,受夏季风影响较明显,来自海洋的水汽受到地形抬升,降水较多,但冰川面积较小,对气候变化响应较敏感,退缩较快;西段海拔较高,气温低,冰川不易融化,且受喜马拉雅山的屏障作用,降水较少,冰川主要靠高海拔的低温条件得以存在,随时间的推移,冰川不断积累,退缩较慢。
2023年12月18日,临夏盆地中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并导致与其接壤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金田村发生了次生灾害——“砂涌”(泥流涌出地表)。
临夏盆地和黄土高原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间歇性抬升等构造运动密切相关。盆地及周边有深厚的泥沙沉积物,黄河穿流而过,沿岸多见湖相沉积红色砂岩形成的丹霞地貌。读下面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1)①该区域地壳活跃,多断层;②多深厚泥沙沉积物,受地壳挤压,遇水发生液化;③泥流受挤压沿断裂(或含水层)流动,出露地表。
(2)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青藏高原东北部断裂下陷,积水成湖;湖泊中泥沙沉积,形成红色砂岩;青藏高原进一步抬升,河流切穿马衔山,湖水外泄,形成临夏盆地;流水侵蚀(下蚀),红色砂岩裸露,形成丹霞地貌。
(3)青藏高原隆起,阻挡了西南季风,使西北地区变干;西北地区风沙严重,携带大量泥沙,在现黄土高原位置沉积形成深厚的黄土层;地壳抬升,黄土高原形成。
【分析】本题以临夏盆地为背景材料,涉及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光秃高原的形成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据材料可知,2023年12月18日,临夏盆地中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并导致与其接壤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金田村发生了次生灾害——“砂涌”(泥流涌出地表)。说明金田村砂涌的形成与内力作用有很大关系。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壳活跃,多断层;位于临夏盆地,地势低平,沉积作用强,地质历史时期多深厚泥沙沉积物,受地壳挤压,遇水发生液化,形成泥流;泥流受挤压沿上覆压力小的断裂(或含水层)流动,出露地表。
(2)据材料可知,盆地及周边有深厚的泥沙沉积物,黄河穿流而过,沿岸多见湖相沉积红色砂岩形成的丹霞地貌。由此可知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临夏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边缘东北部,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青藏高原东北部断裂下陷,积水成湖;河流携带泥沙注入湖泊,湖泊中泥沙沉积,形成红色砂岩;青藏高原进一步抬升,落差加大,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强,切穿马衔山,湖水外泄,形成临夏盆地;在流水侵蚀(下蚀)作用下,表层沉积物被侵蚀,红色砂岩裸露,形成丹霞地貌。
(3)据材料可知,临夏盆地和黄土高原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间歇性抬升等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印度洋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使西北地区降水变少,气候变干;黄土高原位于西北地区东部,西北地区风沙严重,携带大量泥沙,在现黄土高原位置沉积形成深厚的黄土层;之后地壳抬升,黄土高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