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汽车机械基础》学科是中等职业学校交通运输类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包含知识内容繁杂,基本概念、工作原理、计算公式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想准确地把握该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较为困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际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看、思、说、练的机会,以及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给学生“看”的机会,看其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看课本的基础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以抓住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讲滑阀机能部分时,可让学生看课本上表格中各种阀的结构、图形符号、应用特点,从而得出各种不同阀的区别、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实质是改变阀芯的结构形状和尺寸,从而改变中位油口连接关系。二是尽可能采用现场教学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物讲解、工厂企业现场参观教学、现实工作典型机器分析等,使学生对零件的结构、工作原理等有充分认识。比如讲螺旋传动时可将螺旋千分尺拆开,剖析台虎钳原理,或带领学生到实习车间的车床前,讲述螺杆原地回转的实例,从而帮助他们了解溜板箱、大拖板、中拖板的结构,使他们对螺旋传动结构的分析、计算能得心应手,对今后分析轮系的应用也很有帮助。讲看结合便于学生掌握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在《汽车机械基础》教学中引入新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应用时,要适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情况,给其独立思考的机会,从而让学生有机地把所学知识点联系起来,便于学生记忆理解。如讲变位齿轮传动部分,在学生了解标准齿轮传动不足后,再讲述变位齿轮加工的过程和特点,让学生思考出变位齿轮传动的特点:可改善传动条件,提高强度等,从而让学生对变位齿轮传动知识部分有较深的认识,加深学生对齿轮传动的理解。再如轮系中求滚齿机的传动比一题,可引导学生思考要改变被切齿轮的旋向和齿数该怎么办?从而引入挂轮或交换齿轮在实际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汽车机械基础》学科中基本概念、工作原理较多,需要学生记忆和理解的知识点也较多。要想让学生对学科知识有整体的了解,把握学科的内在联系,应尽可能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掌握概念、理解区别、熟悉原理和应用,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问题,并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解决一些知识难点,从而做到融会贯通。比如在轴的结构分析中对于轴向固定和周向固定的方法、应用;机构、机器的区别、联系;螺纹连接的自锁性等,在学生的说和教师的点拨下强化教学效果。
“练”是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新的认知结构的重要途径。知识的形成巩固、动手能力的提高,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都离不开练,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3.加强学科的实践训练,对于一些机械传动,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帮助他们找出方法,适当时可增加实践动手机会,让学生动手,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使枯燥、复杂的知识变为浅显易懂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巩固理论知识,这一点尤为重要。
教育现代化工程的进一步推进,给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新技术广泛用于课堂教学中,如一体化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它们以新颖、直观、动态的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冲击着传统教学,能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汽车机械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虽不同于数、理、化等基础学科,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必须从知识体系入手,遵循认知规律,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作铺垫,即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因此,在《汽车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必须“适时”。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给《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方法的改进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还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坚持“适度”原则,即从学生实际入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低估或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
有人说,思想课是一种“说教”,其实思想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而其中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是占有人类认识成果、发展智力、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而在学习过程中,这些基础知识都需要学生强加记忆才能完成的。
一位心理学家指出,一切智力活动都是从记忆开始的,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记忆力和人的其他能力一样,虽然包含某种先天的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后天的努力,使之得到提高。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可分为识记、保持、再现三个阶段。识记是通过感觉器官吸取知识经验,保持是将吸取的经验加以保存,再现是在需要时候,把贮存的知识经验提取出来。识记是记忆过程中的最基本环节,我们只有先获得知识,才谈的上保存和提取运用这些知识,因此,要想提高记忆效果,必须在识记阶段多下功夫。心理学家根据实验结果,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两种,机械识记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死记硬背”;意义识记,则是在深入理解和把握识记材料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材料加以吸取。
识记的知识点,并不一定都能在脑子中长久的保存下来,因为大脑除了保存之外,还会发生遗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在最初进展最快,以后渐次减缓。例如在学习的二十分钟之后,遗忘就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一点八。可见,为了尽可能多保持识记的内容,就应当进行复习,复习也并不是一味的反复温习,其中也有一些规律。
间时复习优于集中复习,间时复习就是在两次复习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也就是分期进行复习,集中复习就是连续不断的复习同一材料。交替复习优于连续复习。如果我们在识记和复习了某一知识点后,紧接着学习相近的学科,那么这两次学习就会互相干扰,使识记的效果下降,而且前后学习内容的相似性越大,记忆效果越差,还容易弄的混淆不清。
临睡前进行重点复习。心理学实验证明,入睡前学的东西保持的最久,因为在睡眠期间,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普遍的转入抑制状态,所以学习或复习的材料不会受到其他刺激作用的干扰。但是,在平时的学习中,如果仅靠睡前那段时间是不够的,我们可以把特别重要的和特别难记的材料放在临睡前复习,至于一般的学习内容,则可以用交替复习、间时复习等方式来减少记忆的相互干扰。
理解促进记忆,记忆加深理解,理解是记忆的条件,记忆是理解的归宿。有人说“我听起来都懂,就是记不住”,其实这是没有真正的弄懂,也没有掌握记忆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加强记忆。
1.归纳记忆。就是把某一知识要点相关的方面归纳起来进行记忆。例如,在讲人民这个问题时,这里的基本概念很多,但如果把人民归纳为人民的领导力量、阶级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实质、特点和优点,核心内容和根本原则、基本职能、历史任务等几个方面,不但容易记,还不容易混淆。
2.压缩记忆。就是把一个较长的概念或原理压缩为几个字或一句话。如党的基本路线压缩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性压缩为“一个转化三个才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压缩为“三改一加强等”。
3.比喻记忆。就是通过打比方的方法,把深奥的原理表达出来。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比喻成脚和鞋的关系,用“羊吃人”来比喻资本的原始积累等。
机械设计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因此,应当加大机械设计教学体系的创新力度,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解决工程问题,设计、创造新的机械装备的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机械设计创新性人才。
目前机械设计教学体系主要出在以下几方面问题:①教学内容过于庞杂。目前,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是解析设计教学的课程内容,同时机械设计也包括材料、力学、热处理、机械原理、公差与配合、机械零件、机械CAD等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面相对较广,同时教学内容也相对零碎,且与其他课程存在较多交叉重复,例如机械设计教学中的螺纹联接、键联接等相关教学内容明显与少而精的教学原则相悖。如减速器的类型、样式和设计参数要求和机械制图中的减速器设计相关知识存在着较高的重复率,既失去了机械设计的学科特点,同时又浪费了教学时间。②无法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目前,很多院校的机械设计教材存在着内容庞杂、理念陈旧、脱离工程实践、跟不上时展以及深度不足等问题。现代机械设计教学应当满足工程性和技术性需求,同时也应当具备系统性。社会性以及经济性,并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提出更多满足实际生产需要的新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目前,很多院校的机械设计教学对设备结构、设备的强度和运动学更新等相关技术内容较为注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能源、环境方面知识在教学中的渗入以及安全、人机关系、美学等社会因素和价值工程、周期费用分析等经济因素,导致机械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之间出现严重的脱节。③教学方式过于陈旧、落后。一些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在机械设计教学中仍然采用教师将书本知识和相关原理一讲到底,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并未在实际教学中辅以相关知识或原理的挂图来进行补充讲解,以加深学生的相关知识或原理的理解,同时缺乏案例式教学、现场教学以及讨论启发式教学,也并未留给学生进行问题独立分析和思考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课堂相关知识或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发展。因此,应当对机械设计教学体系进行创新。
院校开展的机械设计各项教学内容都应当紧贴实际,注重整体性、实践性以及创新性。目前,很多院校的机械设计新生缺乏机械方面相关基础知识,因此,机械设计在教学中应当调整教学内容,坚持适度、够用的教学原则,避繁就简、突出重点、深入浅出。一方面,应当做到精简,对机械设计教学的传统性、叙述性内容进行压缩,尽量减少机械设计教学中相关理论知识的重复,同时在相关教学环节中,如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社会调查、毕业论文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等教学环节,融入机械教学相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注重知识的整合。在机械设计的实际教学中,可以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与机械零件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此外,在机械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注重知识点的增设。在充分考虑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时,可以增设以电、液为动力的机构组合,结合实际的典型机械等新内容,使学生全面认识现代机械,以适当前生产实际需要,方便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和推广。
机械设计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课程,在进行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设计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同时注重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彻底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讲解相关理论知识或原理时,注重培养学生总结结论的能力,同时在相关知识或原理的讲解时融入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向,体现机械设计教学的基础性、系统性、实践性以及现代性。
目前,大多数院校都是面向全国招生,导致机械设计学生的相关实际机械知识参差不齐。因此,在机械设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直观教学,在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或原理的同时,让学生接触各类种机械、机构、零件、部件、图纸,提高学生相关知识或原理的实践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电子教案、CAI课件以及录像等现代教学技术,并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仿真软件系统,来开展机械设计的现代化、立体式教学。此外,教师在机械设计的实际教学中,应当尽量减少相关知识或原理的理论推到,同时运用例证来讲清思路,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或原理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前,我国机械设计教学体系仍然存在着教学内容过于庞杂、无法适应时代的快速发以及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和落后等问题,因此,在机械设计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更多机械设计创新性人才。
[1]韦林,陈勇棠,刘驰等.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9,(10):13-14,28.
[2]徐广红,刘静,付群峰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30(2):61-63.
[3]付晓莉,张伟杰,车江宁等.机械设计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4):20-22.
【基金项目】本文章受: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3JSJG139)和工业中心2012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践(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ZXJG201202)项目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紧扣“强化培养卓越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大目标[1][2][3],针对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基础工程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创新教学模式,变传统的“个体思维”的线性教学模式为“整体思维”的复式教学模式[4][5]。让学生在整个基础工程教学训练过程中看到每门课程、每个知识点的工程背景、学习目标,变“盲目”为“明目”,变被动为主动,变“等着喂”为主动“觅食”,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及学习效率问题,从而主动参与到自身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活动中来。
教学模式,是指以课堂教学、实验实践、课程设计等为教学环节,以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来保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贯彻执行的总和。
目前我国的基础工程教育设置有工程图学、工程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为了找到一个能覆盖整个基础工程教育的普适性教学模式,本文首先对这些课程的性质共性和相关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总结归纳如下:
(2)它们都具有相同的从设计到制造的系统的工程背景,且每门课程及其中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找到具体的工程对象;反过来,对于相同的一个工程对象,又可引出每一门课程的相关内容和知识点,如该产品的工程设计方法、构件的强度、刚度及压杆稳定性计算方法,设计表达及工程制图方法,生产加工与材料选择等。由此也就体现了这些课程的另一个共性,即实践性。
(3)这些课程各有本课程知识点的目的,却又互相关联、互为基础。例如:工程图学提供工程产品的建模、成型原理,解决设计思想及制造方法的分析表达及理解问题,要学习并掌握其知识点,就必须同时了解工程设计方法、生产加工与材料选择、结构的力学分析与计算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从生产到制造的全过程;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内容解决有关机器、机构、构件和零部件的设计方法和一般步骤,就必须同时具备工程力学与工程材料的基础知识,并会用现代的工程图方法对设计进行记录、联想、分析、表达及交流,等等。
本文研究建立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适用于基础工程教育的普适性教学模式,不受课程设置的限制。它基于工程对象,是一种“整体思维”的复式教学模式。它由两大过程组成一个螺旋式递进的回路。首先是一个从整体到个体的过程,一个“面-线-点”的过程,即由一个具体的工程对象(与实验、课程项目、课程设计相对应),引出整体工程概念及工程基础工程教育的整体目标,再以由此伸展从设计到制造全过程(概念设计、结构设计、力学分析、材料选择、建模成型等)多条支干,所有支干并行、但每条支干都由相应课程的知识点作为分支;第二是一个回归整体,提升掌握的过程。在这一“回归提升”的路径上,所遇到的知识点及期间的联系、工程背景和概念不再陌生,而是通过各种实验实践、项目和课程设计等手段加深、验证和升华。真正达到了“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式上升的目的。
要执行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而言,启发式、互动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是必然的手段,不必生硬刻意去求。由此而带来的教学目标及测评方法也必然不同于传统形式,而是重于过程而不苛求唯一答案;对学生而言,由顶而底的方式,使他们面对的是有着具体目标和工程背景的知识点,如果不去顺藤摸瓜,主动寻觅,动手亲验,是无法求解求知的。因此,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必要而可行的。
在基础工程教育系列课程中,工程图学是第一门技术基础课,往往安排在学生进入大学学习阶段的第一学期,与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起步。这一阶段的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正处于一个从高中到大学、基础理论学习到专业学习的关键的转型期。同时,工程图学又是工程师通用的技术语言,在一个工程产品从设计创造到制造使用的全过程中,起着记录设计灵感及不断修改完善、表达沟通设计思想和创造结果的举足轻重的重大作用,因此我们选择了这门课程作为成果的切入点,并以江苏大学卓越计划教改项目为背景。
改革后的工程图学的教学内容由“制图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规定”、“投影原理与画法几何基础”、“工程制图基础”、“机械图样的绘制与解读”、“计算机绘图”5大模块组成。教学环节由课堂教学-零件测绘-计算机绘图-课程设计4个环节串联。
论文摘要:在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如何将基本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渗透给学生,目前是个模糊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直接沿用工科专业所开设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材料力学、金属工艺的教学方法来对待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教学显然不再适用。因此,要进行改革。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研究出一套符合专业发展需求的、学生可以方便接受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专业的深层次发展以及学生能力的提高。
工业设计专业是结合了艺术、人文、历史、经济、工程技术等学科,着重研究人—产品—环境—社会等关系的一个复合型学科。近年来工业设计专业得到快速的蓬勃发展,根据统计资料,在全国已有超过一百所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学科,有超过四百所院校开设了设计类学科,但在基础研究上,特别是系统的教学研究上相对滞后而无法满足日益发展需求的设计教育状况。工业设计是工、文、理兼容的学科,学科跨度大,培养人才的目标、方式均有别于其他专业,因此对教学的形式研究尤为重要。要使教学方式上符合人才目标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合学科专业的发展需求。
在基础教学中,工程技术基础是辅助造型基础课程知识面的完善及造型能力的提高,使造型实用化的一个保证。因此,机械原理基础知识,机械零件基础知识,材料力学方面的基础知识,金属材料特性及工艺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非金属材料特性及加工方法的基础知识,应该对学生有所渗透和讲解。这些内容对工业设计专业,应该是必备的。不然,在纸面上完成了造型设计之后,要进一步完成草模制作,仿真模型制作以至造型得以应用,将会举步为艰。对于学产品设计这样一个方向,表现的就更加突出。产品设计共有四大要素:人的要素、技术要素、市场环境要素、审美形态要素。由此可见,技术要素(主要指工程技术)是本学科学生培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长期以来,工程技术含概的各个分支课程已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传统教学模式,即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上都是典型的工科类教学办法。对于由艺术类招考录取的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是不适用的,因为艺术类考生无论是数学知识还是逻辑思维都相对薄弱,沿用是不可取的,只能量体裁衣。即根据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在教学方法上创造一种适合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的渗透。
前面提到,工程技术基础是辅助造型基础课程的一个知识面,因而在开展造型基础课程的同时,渗透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使造型基础课题在方案设计,模型制作,市场推敲一系列环节中顺利完成。这样,不但不会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反而会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好奇心理,有强烈的冲动去了解,去实践,从而将知识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效果自然产生。
在我带过的造型基础课程中,有一部分课题是这样布置的。观察身边的自然物和人工物,剖析其结构特征和运动关系,制作一动态玩具模型。要求造型新颖,选材恰当,运动关系合理,制作方便,有一定的实用性。该课题要求在四周内完成。前期,老师统一组织学习相关的知识点(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分解课题开展的步骤。接着,分组(课程组老师全部参与)审阅方案,包括方案的合理性,方案的可操作性,学生必须将方案做细。方案通过之后,着手模型制作。这时,学生的选材,加工都是自主进行的,碰到制作中的工艺问题,运动关系问题,装配问题,有老师和实践制作车间的师傅共同指导。结果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都得到了提高,课题完成的很顺利,质量也不错,个别特用心的同学制作出的模型还很有价值。在最后的课题评价中,学生的探究意识仍不减,还希望老师给予更多的意见。
从实际出发,以典型的产品设计为案例。譬如手机的翻盖和滑盖设计,这两种类型的手机在外型上看,都是有两部分装配而成。从运动关系上分析,翻盖手机允许有一个旋转的运动关系,且旋转运动有一定的限度,手机盖关闭后,要求有适中的自压紧状态;滑盖手机允许有一个移动的运动关系,且移动位移有一定的限度,手机盖关闭后,要求有很好的回位状态。通过分析,可以马上给学生引出几个工学方面的概念,“自由度”、“限位”、“自压紧”、“回位”等。如果这些概念硬生生地提出来讲解,可能会给学生讲的一头雾水,但是通过实际产品的应用,学生们就会马上有所联系,进而理解这些概念,并且领会处理的办法。
譬如之上提到的自由度的问题,通过一个案例了解了一种形式,要想把这个概念涉及的种种类型以及应用一一讲解出来(包括多自由度),恐怕又会引起学生的不理解,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枯燥的板式教学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通过形象的动画演示,学生本身就会有一种兴趣,且理解起来又直观。所以这种教学形式既能生动地表述既抽象又无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大学习的信息量,可谓一招多得。
模型制作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要选择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成型办法。如果是动态模型制作,又会选择不同的传动关系。如此多的问题,如果是老师一一地去解答,工作量会非常之大,如果学生不主动问的,可能问题就不了了之了。所以,在这个阶段,最好是提醒同学有一种主动探讨,主动查阅资料学习的精神,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对于自身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来请教老师和师傅。此举在我的授课过程中不断尝试,且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工程技术基础教学可以说是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一个难点ag真人官网,如何做到师生双方的愉快学习,是笔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讨外,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强调教学效果,运用新技术手段加强教学内容的可视性、可传性、可用性,从而建立一套针对设计专业特点的教学体系。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工程技术基础授课过程中积聚的一点教学经验,希望能够给同行带来一点启示。
2宗明明.德国斯图加特国立造型学院工业设计教学片断(M).装饰.北京:中国装饰杂志社,2000.3.
机械制图是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在专业建设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长期以来,机械制图课程改革始终没有摆脱学科体系的影响,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方向不明确,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并没有练就一项过硬的专业技能,因此必须进行改革。为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有必要对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了一定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特别是在中职教育中的课程体系的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出现了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的手段,但整个教学过程并没有出现大的改变,这可能是各职业学校的教学水平、当地经济、学生情况的不同,导致教学质量没有更好地提高。
中职生初进校门就开始学习机械制图,从制图基础知识、相关的标准开始,到投影原理和基本体的表达与识读,再到绘制图样和识读工作图,需要学习的内容比较多,但由于中职学生大多数都是没有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初中时期,这些学生学习能力不足或者不够重视学习,导致在以后的知识学习上理解能力就慢了许多;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约束力较差;主要表现在学生不主动学习,只依靠在短短的课堂上学习,难以消化老师所教授的知识点,同时由于制图课程本身的专业性质,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难度就相对较大。
基于现在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现状,对课程教学的改革,是提高中职教学质量的最好办法,是加快中职学校发展的必然需求。教学改革要能跟上现代化学校发展的步伐,深化中职教学改革,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首先是现代化教学发展的需要,现代化教学的发展必须要求改革;其次是实践应用的需求,当前继续沿用高等教育和普通教育传统的教育方法模式,许多教师仍是课堂上的统治者,学生仍在被动学习,没有发挥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改革已经成为燃眉之急。最后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要求中职学校能培养出具有高质量、高效益、高技能的优秀人才。
中职的“机械制图”教学,涉及机械制图的知识,与各种图样打交道。学生对制图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熟练程度,反映了学生整个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因此,在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要从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入手来研究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改革。
专业课程的知识基础是重要的,是以后更高更快学习的基础。在中职机械制图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以基础为重,设计开发利于学生学习基础的教学方法。在制图课程的基础教学阶段,基本概念必须要掌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将抽象的概念加以图形和总结提炼,使其简单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多加以练习,促进学生对基础图形,定义的掌握,鼓励学生对空间图形多想、多思,实现看、画、想的结合,强化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提高。采用的方法有:语言表达,模型直观展现。语言表达讲解,在制图教学中,学生通过听老师语言的讲解和认识,对教师所表达的知识形成表象和想象的直观作用。模型直观展现,多采用挂图、幻灯片和投影等,能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的图形和轮廓。
专业课程要加强实践性和职业性,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职机械制图要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统一,以把学生培养成工程师的目标进行产学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设置时,必须坚持以能力为重点,从课程结构上设计知识点,围绕看图、画图的目标,将机械制图和CAD 融合编排,组成新的课程体系,运用CAD软件作为绘图平台,多练多学,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空间构思能力和绘图能力。在课程教学上,实现精讲多练,直接用计算机绘图操作,突出实践,突出专业性;另外,强化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加强实习实训,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进而提升技能,做到“知行合一”。中职学校要统一安排学生实行实习的过程,通过模拟实训,完成相关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也是对实践操作的学习,为学生就业时能尽快适应企业的管理和要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2007年起,浙江省教育厅启动了中职数控新课程改革,按照“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编写了数控专业新教材,形成了“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新课程结构模式。在新课程中,数控加工机械基础作为数控加工专业核心课程《机械制造基础》的组成部分,主要讲授工程材料与热处理基础知识、常用机构结构与传动基础知识、常用机构及机械零件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机械工程材料的类别、性能及用途,具有选择机械加工材料和分析、选用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工作原理等能力。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让课堂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实用性,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是每位专业课教师需要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浙江省课改教材《数控加工机械基础》中,有项目三“机械传动装置及零部件”任务一的相关知识的第五项“螺纹连接”,现以此为例,具体阐述项目教学法在《数控加工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螺纹连接是一种常见的连接方法,在日常生活、实习车间和企业车间都极为常见。教材中螺纹连接由“知识介绍”、“练一练”、“做一做”、“想一想”四部分内容组成,由常见螺纹连接件、常用的螺纹种类、螺纹的线数和旋向判断、螺纹常用装拆工具等几个知识点组成。为使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同时形成整体性认识,我们设计了以引入翻转式钻模装拆这一教学项目对分散的知识点进行串接,配以任务驱动实施教学,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弊端。在具体组织教学时按五个步骤进行。(1)项目分析:展示钻模,提出装拆任务。目的是将分散的知识点以“钻模具”(见图1)链接为一体,形成一个项目,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2)知识链接:认识螺纹连接件、螺纹、常用的装拆工具、螺纹连接类型。展示“螺纹连接件——螺栓、螺柱、螺母、垫片”的实物照片,认知螺纹的牙型、直径、线数及螺距、旋向等,介绍常用装拆工具螺丝刀、扳手。(3)项目实施:使用螺纹连接件和装拆工具对“钻模具”进行装拆。先将钻模具的装拆过程制成视频,演示时教师口述其过程,然后分组实施钻模具的装拆,将理论与实践自然地融为一体,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中做”。(4)项目实施评价:学生展示装拆成果,学生小结,教师评价。让学生总结在装拆过程中需要用哪几种连接件及装拆工具,实现“做中学”教学理念,同时教师对每组学生的操作进行点评。(5)项目拓展:在车间的机床及分度头上(见图2),找到螺纹连接的类型及其所用的连接件。再次联系实际,开阔视野,增强学生的认识,巩固教学内容。
第一,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将课改教材中一些分散的知识点通过一个个教学项目链接在一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让教材中的知识点变得鲜活起来,加强了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的联系,从而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采用了分组教学,学生在完成项目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互相交流看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参与了观察、思考、分析、动手操作等认识活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在小组合作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及集体观念。
第三,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传统教学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学关系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学生只是被动地服从教师,对学习基础差的职高学生来说,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而在项目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引导者、帮助者及合作者,师生彼此的思考和体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多了,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项目教学的组织者,开展项目教学时,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以“知识点”为线索组织教学,而是要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点和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与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结合起来。这就对教师(项目教学设计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并且能将生产实际实例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出一个个符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探究且趣味横生的项目。教师的备课是备任务、备学生、备过程、备问题、备学法指导,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在具体实施项目教学时,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管理、观察及应变能力。他们以学生实施项目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及合作者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逐步走向深入,能随时解决学生在项目合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并给予恰当地指导,引导学生顺利地完成项目活动内容。好的教师还要懂得如何保护职校学生的自信,具备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的能力。
教学项目的操作性首先要明确,并不是所有的机械基础知识都适合用项目教学法,一般机械基础课中有些事物的名称、概念、事实等陈述仅靠听讲、阅读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需采用项目教学法。其次,由于采用项目教学是以实际生产项目或再现项目来实施的,在教学学时上,不再沿用原有的一节课的教学方式,而是以实施项目所需的时间进行课程设置,所以要提前对授课计划做出规划。再次,分组教学是项目教学法常用的模式。通过分组使组内每位学生在探讨、争论、分析完成项目任务中体验和发现,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乐趣和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小组活动往往会出现活动成了“少数人”的活动以及学生对合作不感兴趣、跑题等现象,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而项目教学的实施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积极性不调动起来,项目教学就无法进行下去。为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提前组织好分组工作,合理搭配学生。同时,在分组讨论时,教师要事先给小组人员以明确的任务分工和职责,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参与学生的讨论,鼓励“沉默者”积极表达,同时努力克服班级容量大、小组多等困难,为学生营造项目教学的好环境。
项目总结与考试的导向项目完成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索钻研的过程,项目完成后,教师对学生的项目实施进行总结分析评价并进行知识点的梳理。通常学生完成一个项目任务后,教师结合项目实施情况选出二三个有代表性小组进行交流发言,让学生充分表达、分享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会了什么,在操作技巧上还有哪些不足,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最后是如何解决的。然后教师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和提高,最后做出项目实施后思路总结和技巧总结。通过思路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晰完成项目任务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技巧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归纳出完成项目任务的最佳方式,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机械基础课考试方式对项目教学法实施来说就是一双无形之手,如果仍以笔试分数作为衡量该门课程成绩唯一评价方法,必然导致该课程教学穿新鞋走老路,项目教学法失去生存的环境。课程评价应该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甄别。让学生在实施项目任务时产生对专业知识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同时,悟出一些对做事做人有帮助的道理,这在专业新课改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建立目标多元的机械基础课课业成绩评价方式,扩大学生在平时实施项目任务时评价的分值比重,真正发挥评价对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
[1]钱振华.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教学法在数控教学中的应用[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高职院校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该门课程具有非常显著的学科特点,理论性强,知识面广,涵盖的内容多,在高职理工科机械制造类专业处于基础理论学科地位,对于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扩展知识面具有重要意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主要包含的内容有机床、刀具、工艺规程设计、超精密加工、微型机械和加工、金属切削原理等,它主要是让学生获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机械制造能力,为后续高阶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以后的机械设计和加工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该门课程理论知识极强,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对师生具有重要影响力,长期以来被广大高职院校所采用,受到学校师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同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性太强,对于没有多少专业知识基础的高职学生来讲学习难度较大。但是为了达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预期学习目标,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就显得尤为必要,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提升高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出一大批社会急需的高技术专业人才。
我国高职院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科目,它是学生打好学习基础,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课程。然而在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严重制约机械制造专业的不断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课程的设置不合理,没有深入了解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点多,课程繁重的实际情况,没有相匹配的课时为保障。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缺乏针对性,总是没有重点地泛泛而谈,这样会让学生觉得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没有用处,影响他们基础入门知识的积累,为以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其他高阶课程增添了障碍,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
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囊括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多,覆盖的面较广,在具体实践中对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要求较强。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对该课程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认为课程内容枯燥无味,理论知识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讲解,变得极其抽象且难以理解,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质量,使其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前面笔者已经提到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课程实践性很强,它既是对理论知识详尽细致的阐述,同时也要求与实践紧密结合,达到加深学生记忆力和理解力,巩固教学成果的目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是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和基础知识的源泉。因此,要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能正确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知识选择实践方式和各项施工设备及精细数据的把控,具备设计机械设备生产图纸资料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且要具备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材料选择和课程内容的调整要按照上述宗旨进行,才能极大发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作用,培养出一大批理论知识强,手上技术过硬的专业化技术人才。
1)优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内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理论知识丰富,首先要从理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知识引导,使学生掌握好机械加工所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和实际动手操作提供正确的理论支持。具体来讲,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板块应该全面包含金属切削过程与工具、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机械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要结合当今世界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新情况,不断地优化和丰富落后的课程内容,切实做到课程内容要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有取有舍,删除和规避一些多余繁复的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优化。例如,在金属切削过程与刀具这个知识点,要着重阐释金属切削的普遍性规律和刀具使用的一些相关知识。具体到刀具方面,就应该详细介绍刀具的自身特点,比如刀具的材料构成、自身的特性及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等。
2)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环节进行优化。前面已经提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是不行的。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对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加深知识理解,做到久久不忘。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优化中,要着重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①在实践开始前,要设置认知实践。要对学校各实践基地进行全面了解,让学生充分了解机械制造的设备组成、制造方式、生产组织构架等,深入感受实践基地的生产制造环境。如果缺乏对这些环节的了解,学生在学习中会觉得抽象,影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
②在实践环节中,要重点对较难掌握的点进行设置。强化训练,从而不断加深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重点和难点的掌握。
在我国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的实际教学环节中,由于长期以来沿用过时的教学模式,学理论就讲解纯理论,理论和实际相脱离,学生学习起来抽象,甚至会觉得枯燥无味,产生抵触性的学习情绪。因此,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主要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提高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及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
1)教学模式的创新。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构建完整、全面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知识实践环节等各方面都符合现代社会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
2)推进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打破传统的单一机械制造教学模式,采用丰富多样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效率。
3)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与时俱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提升教学的便利性。
当前,我国高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面临诸多难题,需要一步步地向前探索进行优化,从而满足21世纪对机械制造业的人才需求。
[1]刘文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特点与现场教学[J].西安航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65-66.
[2]赵宏平.高职高专《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7(2):89-90.
《机械基础》是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使学生获得机械的基础知识,对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有初步认识的课程。《机械制图》是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理论实践兼顾的一门基础课,是培养学生识图、绘图及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课程。这两门课都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有着直接影响,为与生产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以职业岗位为导向将这两门课进行重新整合是十分重要的。
1.课程整合前存在的教学方法。《机械基础》、《机械制图》分别是两门独立的基础课程,从前的教学仍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在教师的安排下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循规蹈矩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缺乏强烈的创新和自我表现意识,习惯于记忆教师讲过的、书本上现成的知识或答案,难以激发出创新意识。授课及考核形式限于知识系统讲解、简单案例、课后练习、试卷检测考核,都是以教师为主导。
2.课程整合的意义。《机械制图》与《机械基础》是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整合绝对不能是两门课程的简单叠加和拼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打破传统单一学科型课程内容体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有必要的取舍,重组知识体系,形成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通过这两门课的课程整合,以贯穿项目为载体,从减速器的拆卸开始将《机械基础》的基本技能及知识点训练贯穿进去,同时学习测量仪器的使用并测量零件,加之零件的基本集合投影的认识,以测量的结果应用到标准件与常用件的绘图。这样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既形象的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绘图、测量及空间想象力。
1.岗位分析。在进行课程整合的同时要明确学习了《机械基础与制图》这门课后学生能做什么,适用于什么岗位。图1-1是课程面向的岗位,其中包括初次就业岗位、二次晋升岗位和未来发展岗位,本门课程主要面向的是初次就业岗位。通过表1岗位分析能够非常明显地看出,岗位是本门课程整合的根本。
2.根据岗位确定贯穿项目及子项目。原来的教学知识点是不能丢的,在确立贯穿项目时也是岗位分析结合以前的知识点来进行的,但是项目的形式却有大的改变,项目处于情境之中。贯穿项目情境导入:我校有台老式混凝土摊铺机,但其刮板输送器的传动装置过旧,所以需要你设计一台一级减速器,请你在本学期完成刮板输送器的设计说明书和减速器的整套图纸。所以此课程中的贯穿项目就是“刮板输送器的传动设计”。贯穿项目中包含若干子项目,分别是:“拆装刮板传动减速器”项目、“选型并绘制刮板输送器传动装置的标准件常用件”项目、“设计并绘制减速器齿轮副”项目、“分析减速器的与密封并测绘箱盖零件图”项目、“完成刮板输送器传动设计说明书及装配图”项目。
3.根据岗位项目确立新的整合后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根据岗位的项目进行的,首先制定总体课程目标:通过摊铺机刮板输送器传动路线分析,学生能运用机械零件与传动知识、力学常识、常用材料知识、绘图基本知识绘制出刮板输送器动力传动路线图、简单零件的三视图、一级减速器各部分零件图及完整的装配图,并标注出各机构所用主要材料、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可能出现的损坏情况,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帮助。然后为各子项目制定能力目标,图1为课程整体脉络图,图中体现了各子项目的能力目标。值得注意的是项目6减速器设计说明书及装配图是本门课程的终极目标。在制定能力目标的同时要加入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
4.岗位情境设计。①贯穿项目情境设计,我校有台老式混凝土摊铺机,但其刮板输送器的传动装置过旧,所以需要你设计一台一级减速器,请你在本学期完成刮板输送器的设计说明书和减速器的整套图纸。②各子项目情境设计,各子项目都设计相应的情境,如表2情境设计所示,
1.重视第一堂课。《机械基础》和《机械制图》的整合无疑增加了很多知识点,这也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使学生不仅能学会还要有兴趣学。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上第一堂课时,进行情境导入,可事先准备课件以多媒体课的授课形式进行实物介绍,讲述工厂的实际情况。同时可以展示一些用各类常用教学工具和机械制图在工作中的作用,让学生真实地感知,从而加深学习的兴趣。然后要告知学生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告知学生课程的考核方式等。这样学生在新改革的课程中消除了对新授课形式的不适,便于学生了解课程、安排课余时间的预习和复习,也激发了对探索新鲜事物的兴趣。
2.运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通过某个具体项目的实现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解决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亲自处理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完成任务的空间、时间去操作练习,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每次课通过列举工程实例引出任务,然后根据任务让学生进行操作,教师加以辅助,使学生更容易加深对机械原理、基本概念、传动机构、计算方法的掌握和理解。这样学生的印象就更深刻,一旦日后遇到某一任务时就会更易灵活运用。
3.多媒体与实物教学相结合。用形象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上课时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结合,用真实的案例和实物启发学生,再以分组讨论的方式得出初步结论,方便学生记忆和灵活应用。用分组的形式,明确项目中的任务。在绘图的过程中引入国家标准,使学生增加国家标准的意识,告知学生国家标准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每堂课都根据项目引入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情境,学生能够很形象地理解情境的所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以职业能力为标准进行考核评价。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所以平时的学习与熟练掌握很重要。由于各种职业岗位要求的差异和学生各有不同的具体情况,所以考核进行多样性和层次性。项目贯穿于整个学期,每次课的小作品进行单独评分,所以每次作业都是一次表现的机会。制作课堂作业的时候让学生与社会评价相衔接,引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适应国家推行技能鉴定的新形势而实行“双证制”。因此在课程中引入社会评价因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
《机械基础》及《机械制图》整合后兼有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双重性,表现出从基础到应用的学科特征。因此,一个出色的职业人既要具备严谨的制图基础,同时又要具备系统而广泛的工程专业背景知识。课程的整合既体现作为基础学科的理论、方法的普适性、完整性,又突出学科作为机械工程科学的应用特征,是一个系统化的教学改革项目。通过新的整合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断获得以往学习中少有的成就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整合的实施有利于为职业学院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
原先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基本与机械加工专业的一致,沿用传统的单一的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金属工艺学、计算机绘图、制图测绘、微机原理应用、机械加工工艺等多门课程。
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的理论与实践分别开设课程,一般是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再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由于实践教学周数有限,实践学时通常都少于理论学时。
专业基础课程各自成一体系,独立性较强,相互间呈平行关系。故在教学安排时,各门课程衔接性体现不出。且在时间安排上,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学期开出,没有与骨干课程进行配套实施。
高职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少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较差。如果在专业课教学上继续沿用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采用传统的理论和实习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的方法,理论知识点过多、过深、过杂,就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很难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
专业基础课程应做到“必需、够用”就行,教学的目的是为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骨干课程来服务的。如果专业基础课程开设过多,占用学时过多,势必影响骨干课程的门数和总课时,不利于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无法真正突出专业技能训练。
原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单一,容易形成应试教育,而没有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实用性。中职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不同的学生应尽量给予不同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在教学上能够因材施教,并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首先对各门基础课程的内容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类,剔除与数控专业无关的知识点,简化理论较深的知识点,然后再进行重新划分课程科目,整合相关知识点,突出服务主干课程和实践训练的针对性。如综合化改革中将原《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电工电子》,以电工初级工的鉴定标准来设计课程内容,去除电子技术的部分理论较深、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原《工程力学》中理论计算的内容过多,对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说太难,并且在后面的学习中应用不多,因此将这门课程中的有关基本概念的知识点并入《机械设计基础》中,使《机械设计基础》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等内容,不作复杂计算要求。通过课程整合,基础课程数目减少了,内容更加精练和具有针对性,同时压缩了基础课程的课时,为增加实践课时和开设更多的主干课程提供了条件。
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明确各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在教学安排上加强课程间的衔接。如《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制图测绘实训》三门课程间的安排上注意衔接关系,将《计算机绘图》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基本绘图命令的操作学习,与《机械制图》并行安排教学;第二部分为计算机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操作学习,安排在《制图测绘实训》后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
进行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也是综合化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过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块任务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参加鉴定考证,突出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如《计算机绘图》采用模块式项目教学法进行训练,以上机操作为主,理论讲解为辅,让学生在各个项目中进行合作和讨论来自己完成任务,避免以往《计算机绘图》中学生依葫芦画瓢,学后就忘的情况出现。在《电工电子》、《计算机绘图》等多门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技能鉴定,并作为考核方式之一,使学生每学期有一次参加技能鉴定的机会,能较好地适应今后岗位的需求。
(1)《电工电子技术》:以初级电工的鉴定标准要求,简化电子技术的部分内容。(2)《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相结合,以学生能够识图为基础,适当降低难度。(3)《计算机绘图》:自编教材,采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与《机械制图》和《制图测绘》实习综合安排教学进度,学生参加绘图员考证。(4)《机械设计基础》:包括工程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常用机构和机械零件等内容,对有关理论计算不作要求。(5)《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自编教材,包括常用材料和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本知识,及金属切削的基础知识、常用加工方法综述与零件的结构工艺性等内容。(6)《设备控制基础》:将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技术相互贯通,压缩了传统内容,利用本校有较好的PLC实训设施,适当拓展了可编程部分的知识与内容。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对学生来说,专业基础课程理论与实作相结合,在学习上更易激发起兴趣。同时,由于能够更快地接触专业主干课程,学生较早地对本专业要学什么、今后干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使学习的目标性更强。但在综合化改革的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需着重注意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要注意做好配套教材的完善。由于多门课程需进行知识点的综合整理,有些课程难以找到相应配套的教材。对此,我们主要是通过自编教材来满足教学需求。这些自编教材质量的高低将很大地影响到综合化改革的效果。二是要提升教师对专业基础课程综合化改革的认识。要使每一位教师认识到综合化改革不仅仅是简单地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更是对整个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综合,从而要求教师去更加全面的掌握各专业基础知识,甚至要组织进行编写教材,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从进大学到大三,整整三年的时间,我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获得不错的成绩而学习,为了学懂每门课程而努力的付出着。关于真正的学习目的,我没多问自己,偶尔想想也没结果。于是就维持这种状态走了过来。目的不清晰,方向不明了,行动及结果自然不能令人满意。
这三年来我学习还算努力吧。上课我会坐在中间的位子听老师讲课,课后作业一般会按时完成,期末那段时间,我会和同学们一起自习,把平时不懂得在看看,把重要的知识点熟悉下,再做下少量的题目。经过这样的步骤,我的考试成绩没有惨不忍睹,在班级或专业的成绩排名中,大一时中等,大二中等偏上,大三靠前,三年来的总成绩也稍靠前。回头看看这三年的总的期评成绩,平均分八十多点,没有太令人失望。这勉强算是我努力的一点成果吧。
然而问题是,这样就够了吗?我到底真正学到了多少东西呢,我在学习方面有多大的进步呢?我学的知识对我未来的工作能有多大的帮助?我来挑下自己学习方面的弊病吧。很关键的一处弊病是,我学习时方法没有一点点的及时改善,没有总结方法的利弊,而是跟着感觉走。绝大数的课程的学习模式与方法是一致的。
以高数下为例,上课前,我不会去预习,不会去了解这门课程到底是关于什么的,也不会多想如何以最省时省力的方法学习它。于是就去上课了,听了两堂课,老师把规定的教学任务讲完后,就离开了,我也终于可以下课了。上完课后,这门课也就放下不理会了。上了好几节课后,通知说要交作业,于是急忙赶下作业,做完就行了,没时间去思考的问题。就这样一直到期末,等到考试安排出来后,我就准备着期末考试了,平时的一些小问题就没时间管了。等到考试完了,这门课程终于可以放下了,心里卸下一个沉重的任务。
通常我就这样的学习了大部分课程。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我记住了很多基本的东西,有一定的基础了,这点是不错的。但是我一般的知识点不会运用,也就是死学习,没有去运用。后来发现,高中时代那种做题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实用性,适当的做些题目可以把一些基础的知识点运用起来。所以需要适当的做些题目,有些课程在这点体现得更突出。例如机械设计基础,一种零件的设计选用等知识点通过做个题目,可以更容易学好其基础知识。再如c语言,如果只是多记一些编程规则和方法,而少去练习编程及测试,学习效果会令人失望的。所以我总结大学的很多课程学习后发现,去适当的做下题或用方式练习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是很重要的。
在大三的学习中,发现一些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与数学物理的学习方法不同。针对专业课的学习,以点带面的去学习效果会好些。许多书并不需要从头至尾的看一遍,而只需听下老师讲解的思路,看下关键的章节,把基本原理及重要的运用弄明白即可。想下以前我学习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时,弄懂及熟悉课本的知识总感觉很费劲,因为我习惯从头看到尾,没有学习明确的目标,只是想把书本的知识多弄懂。现在看来我以前的这种方法是不值得提倡的,是费力不讨好的。
总结下专业课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应明确,主要把原理等弄懂,不必去死记,学习或看书时以点带面的方法比较好。当然也要尽量去运用及联系实际。 再来说下我做实验的情况吧。实验是我们学习中很重要的一块,不过我却未重视,经常马虎了事,这就是心态的问题了,以后应重视实验。我做实验时一般不会提前为实验准备些什么,等到做实验时就按老师说的步骤或实验指导一步步做下去了。这样的话会出现一些问题,遇到稍难一点的实验时,很多东西不能明白,只能机械式的操作下。效果不好。而且实验时间有限,偶尔糊里糊涂的做完了实验,却未明白其中的实质,有点浪费实验机会。
简单的总结下大学的学习方法吧,我觉得那种经典的学习方法还是不错的,即上课前花少量时间预习下,要弄明白要学习的课程到底是关于什么的,学习时要注意什么,想想如何去学,以免一本书学完了还不明白该书的精华所在。其次上课听讲的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一般同学应该跟着老师的思路去学习,这样很省力的。当然听讲也要有自己的方法,要认真听关键的点,如果一节课都精神十足的停下来会很累的,而且效果也未必好。最后做作业,再去看下书也是很必要的。多练习多运用才能真正掌握,否则,不会运用学了等于白学。
对于本专业,我和同专业的同学,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理会其实质。虽然老师有时会讲些专业的含义,但是就一直感觉这个含义模模糊糊。就我的感受,大家对专业的认识似乎差不多,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谁真正明白我们专业到底是怎么回事。
大一时我们认为是机械院的,专业就是纯机械方面的。然后学了电子技术及控制技术等课程,我们动摇了之前的想法,但还是不明白专业是搞什么的。到大三上学期了,我还是不能准确回答我们专业的特点。当亲人朋友问起我们专业以后从事哪方面的工作时,我有点犯难了。
直到大三下学期,我才明白专业的内涵。那时我们上了几门专业课,流体机械课的曾老师给我们看了化工厂的一些东西,控制技术的闭老师给我们讲了关于我们专业和控制的关系,过程装备力学的彭老师介绍了压力容器方面的东西。如此一来,再查查资料想想,才比较全面的准确的了解我们专业的意义。 也正是一直以来对于专业的不认识,很长一段时间学习起来总感觉没有目标。总是听各科老师介绍说各门课程很重要,但是具体为什么这些课程很重要,对于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有怎样的意义,就无从而知。大三下学期开始,我才开始慢慢明白以前的很多疑团,不过也没有花时间去整理总结下。现在回过头来,回答下以前的疑惑,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涵义是什么?
过程装备包括单元过程设备(如塔、换热器、反应器、储罐等)与单元过程机械(如压缩机、泵、分离机等)。社会经济过程中的全部产品通常分为四类,即硬件产品、软件产品、流程性材料产品、服务型产品。过程装备是过程工业的基础设施,而过程工业是加工制造流程性产品的支柱产业之一。认识了这点后就不难理解我们专业的曾用名化工机械了。于是我清楚了过孔专业不是纯粹的机械专业,过程装备是机械领域的一个特殊方向,它和化工、石油、制药、能源、材料等仅仅的联系着,而不再是普通的机械。
过控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其特点是:i、过程装备与生产工艺即加工流程性材料紧密结合,有其独特的过程单位设备和工程技术,如混合工程、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及其设备等,与一般的机械设备完全不同,有其独特之处。ii、控制工程对过程设备和工况进行监控,确保生产工艺有序稳定运行,提高过程设备的可靠度和可利用度。iii、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是指机、电、仪一体化连续复杂的系统,需要长周期稳定运行,并且系统中各组成部分(机泵、过程单元设备、管道、阀、检测仪表、计算机系统等)均相关联、互相作用及制约,系统的安全性十分重要。概括的讲,过控专业是单元过程设备、单元过程机械、控制技术的统一。
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我的眼界开阔许多了,对今后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虽然平时感觉没学到多少实在的知识,但是经过四年的积累,发现在学校学到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大学的学习,让我对现代许多领域的技术有初步的认识,对化工领域的设备制造及工艺有了一点现场工程实际的经历,对现代控制系统有了初步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及计算机知识,初步学懂了几款工程应用软件,学会了如何学习理论知识和工程软件的方法。尽管我的学习成绩不是非常优秀,不过我很努力,认真的学习了工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这让我有了比较好的学科理论知识,为今后的实际应用和再学习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大学的四年学习,而是社会上四年的工作经验,一般情况下我就很难有机会学到这么多的工科知识,即使有多年的经验,也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的支撑,更见识不到多门学科的精华。所以我很庆幸,我能在大学学习四年。
大学的生活经历,也让我受益不少。最让我感动的是我生活在一个充满温暖的班级,有那么相互帮助的同学一起学习和生活。在我每次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都是同学们给我帮助和支持,我很感恩。也尝试去做一些可以帮助同学朋友的小事情,在学习和生活上相互激励。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亲人同学好友,也是我的责任,因为我曾经就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才解决了一些困难。
我在大学经历过许多小挫折,许多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一些事在当时会让我感觉手足失措,让人很失落。也正是生活中这些事让我有了长进,若下次再遇到类似一些突发事情或麻烦事,我不会退缩。或许到中年之后,再回头审视年轻时的那些经历,那些挫折都不叫事,但是我从中增加了阅历。
中考在即,考生将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如果复习方法得当、科学,那么效果必定事半功倍。我们怎样提高复习时效呢?
学习说明找依据思想《课程标准》和中考《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也是我们复习备考的依据。因此复习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和考纲,明确考试的范围和具体要求,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观点进行排队,分清主次,分清难易点,弄清楚有关的考点及其所要求的识记理解应用等能力层次,把握基本知识复习的重难点及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方向明确,复习有的放矢,最大程度提高复习效率。
认识到位早准备 中考实行“开卷”考试是为了克服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它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更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去认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这不是对学习要求的降低,而是学习要求侧重点的改变。没有对基础知识的整体把握,没有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理解,没有能力的切实提高,只靠翻书、抄书是不能取得好成绩的。因此忽视对课本的学习不但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所以,学生必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搞好基础知识的复习,一步一个脚印、从点滴做起夯实基本功。在复习过程中尤其要发挥主动性,克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善于质疑,就会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
注重基础找联系 中考虽然是考察学科的重点知识和主干内容,但具体到某个试题,其考查的范围不会停留在某个具体知识点的考查上,而是突出知识的生活意义和现实价值,强调知识间的相关、相通、相连性,强调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融会贯通,最后落实到知识的综合运用上。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能机械的记忆知识点,而要注意对知识的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找联系,找线索,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具体地讲就是要对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梳理、归纳,使之系统化、网络化,从而达到宏观上把握教材,微观上融会贯通。
学以致用重实践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在夯实基础知识、把握知识点之间联系的基础上,体会知识的现实意义,要结合时政和自身的生活实际多层次、多角度的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中考增加的活动探究类试题,就说明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所以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将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意识,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生活,关心自我成长,让课本的知识和理论进入实际的生活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要善于运用教材知识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并能认识、分析、评价社会生活,增强生验,丰富生活经历,实现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交融。尤其要注意教材中活动课的内容和《课程标准》中活动层次的要求,这些内容和要求往往是命题的重点,有条件做到的一定要亲自实践,暂时没有条件的也要模拟实践,将活动的目的、主题、思路、方法等内容一一列出,体会生活的意义和过程,以增强解题的能力。
把握热点搞专题反映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焦点的问题,是命题的一贯原则,这也是落实理论联系实际,体现试题时代性、教育性的要求。近几年中考试题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尤其是非选择题全部取材于时政热点,这就启示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尽量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了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定期归纳重大时政,抓住重大热点问题,如:党的、嫦娥一号、科学发展观等等,将其与教材知识和理论联系起来,找出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联系点,形成专题。具体做法是:在复习时,用教材知识去分析、解读时政热点,使教材知识活起来;在学习时政热点时,要分析其体现或包含的教材观点和原理,将时政热点落实到教材中。专题性复习既能系统归纳教材知识,加深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举一反三善总结在复习过程中,一方面要立足教材,夯实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要适当做一些训练题,两者结合才能取得好的复习效果。不论是学习基础知识,还是做练习,都不能机械死板,要能举一反三,做到学“活”,练“活”。学“活”,就是要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总结,找出教材主干知识,抓住有运用价值,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作为复习的重点。如科技、人才、教育、环境、未成年人保护、公民权利与义务、基本路线、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等。练“活”就是面对大量的练习题、模拟题和各种复习资料,要善于选择,定期从内容题型两方面归纳总结。从内容上分类,就是对相同或相近内容的题放在一起比较,总结答题角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涉及的内容范围等;从题型上分类,就是对同一题型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共同点。总结答题的规律。
加强训练学方法通过对学生试卷的分析,发现许多同学丢分,不是因为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而是没有正确把握答题的方法和技巧,突出表现为:审题能力差,答非所问;表达能力差,答案言不及义不能正确使用概念恰当表述;考虑问题不全面,答案不完整;归纳、概括能力差,答案照抄照搬教材。要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就要加强有针对性的训练,在训练时要注意:1、仔细阅读材料,提取关键词和有效信息,找准答题角度。2、注意把握解题思路,对于同一材料、同一知识点要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除了试题本身的设问角度外,还可以尝试从其他角度设问,并自己回答。3、对重点题和典型题进行练后评析,分析失误之处,进行纠错,完善答案。4、对往年中考试题进行分析也是必要的,自己先试着作答,然后对照原答案调整自己的思路,从中得到启发。
拓展思路求创新试题的日益开放性,强调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一方面为学生的答题创设了创造性发挥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复习时,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坚决克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平时学习中不要一味地被动接受老师的讲解,要有探究的勇气,相信自己,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做题时要敢于发挥和创新,不满足现成的“标准答案”,多思考几个角度、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答题要有自己独到见解。
总之,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同学们应根据自己学习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和学习方法,少走弯路,提高复习效率。只要思想重视、方向明确、方法得当,就会事半功倍,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