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山西兴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做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山西吕梁市兴县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安排部署,聚焦“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工作主线,按照“四坚持四持续”的工作思路,紧盯监测对象识别帮扶、脱贫人口增收、“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狠抓产业就业,加强乡村治理,推动巩固衔接各项工作走实走深。
今年1至9月份,兴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3.6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82元;1至11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34亿元。2023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3096元,增长15.64%。
始终把巩固衔接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举全县之力加以推进。召开县委会(扩大)会议14次、县政府常务会议8次、领导小组会议12次,研究部署巩固衔接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共调研180次,县级分管领导调研146次。年初县级成立了19个巩固衔接工作专班,实行组长负责制,压茬推进工作落实。市委高度重视支持兴县的巩固衔接工作,专门成立了加强兴县巩固衔接领导小组,市会主任任组长,抽调市、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政府办、市乡村振兴局的领导干部常驻兴县,推动建立三项工作机制,督导指导巩固衔接工作。
紧盯底线目标和重点任务,坚持“12345”的工作思路,落实落细各类政策,工作基础更加扎实、成效更加巩固。
守住“一条底线”。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将近三年未识别监测对象的村和新识别低保户、特困户及大病患者家庭等作为重点,发动农户、干部和部门协同发力,采取面访、电访、入户等方式,对244个行政村和15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人口开展全覆盖、不间断排查,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做到科学研判、精准识别。目前全县共有监测对象2535户5885人,监测人口占比7.79%,其中2023年新识别监测对象627户1463人。对返贫风险未消除的监测户、今年新识别监测户,逐户针对性制定了帮扶措施,对风险消除户严格落实6个月稳定期管理。
做实“两个扶持”。一是加强低收入人群兜底扶持。新识别低保对象418户872人,特困对象115户115人。农村低保标准由2022年的5868元提高到了6228元,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2022年的8170元提高到了8670元。截至11月,共发放农村低保金4708万元、特困供养金1635万元,临时救助3166人次364万元,发放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补贴81万元,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91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49万元,发放高龄补贴147万元。县财政投入200余万元,为全县脱贫户和监测户推出因病因灾防返贫救助、因学防返贫救助、补差救助三类险种,筑牢防止返贫的“最后一道防线”。二是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全面完成易地搬迁户线上迁移、线下移接交,建立迁出地乡镇专人每周一天在安置区工作制度和便民服务“干部”工作机制,确保易地搬迁脱贫户帮扶监测不断档。对标“五好社区”建设标准,在大型集中安置点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幼儿园和务工就业服务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步配套3个帮扶车间、2个产业基地,保证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对安置区65—74周岁的老年人,每人每年给予1500元生活补贴;对安置区的大病患者、残疾人给予差异化救助。
确保“三个到位”。一是资金匹配到位。今年到位中央、省、市、县四级衔接资金3.77亿元,安排项目148个,其中产业项目资金占比61.8%,目前中央衔接资金支付率94.8%,四级衔接资金支付率92.4%,达到省市序时进度。二是帮扶工作到位。133个帮扶单位选派218支工作队、672名干部驻村工作,并按照省市要求及时进行轮换;组织开展乡村振兴干部专题培训10次,招录249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县财政投入3175万元,统筹保障驻村工作队工作和生活。积极开展消费帮扶活动,帮扶单位采购农特产品283万元,驻地企业、学校、医院等采购农特产品1030万元,龙头企业订单收购农户产品2.9亿元。三是项目管护到位。深入开展产业帮扶项目“四个一批”专项行动,2016年以来,全县使用各级财政资金实施产业项目609个,其中巩固类项目492个、提升类项目97个、盘活类项目16个、另起炉灶类项目4个,产业项目均明确管护责任人、管护职责并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需投入资金巩固提升的项目,纳入2024年巩固衔接项目库。
落实“四方面保障”。教育保障方面,建立了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定期排查、实时掌握适龄儿童就学情况;对36名“三残儿童”“一人一案”送教上门,全县适龄儿童无一人辍学失学。学前教育资助困难幼儿1511人76万元、资助农村幼儿营养改善1910人78万元,义务教育阶段资助适龄儿童16575人次1876万元,高中教育阶段资助困难学生5482人次323万元,雨露计划资助1809人543万元,中职教育阶段资助困难学生4012人次373万元,发放生源地3853人3419万元,建立了从学前到大学的全覆盖资助体系。医疗保障方面,严格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县人民医院大力开展脱贫人口37 种大病救治。240支家庭医生团队签约43206户123248人。深入开展脱贫户、监测户慢病入户核实工作,采取“上门服务、干部”,加快推动慢病应办尽办,截至11月底新办理45种慢病证1547人、“两病”证7246人。加强对村卫生室运行和村医管理,每室每月发放1000元岗位补助。住房保障方面,年初纳入危改计划的158户,9月前已全部完成。对全县六类低收入群体住房实现动态监测,为符合条件的185户进行改造。大力支持农村六类低收入群体以外一般农户危房改造,每户补助9500元,118户一般农户危房改造已完成,做到了动态保障、应改尽改。饮水保障方面,实施供水保障工程,针对冬季冻管、管网滴漏问题,更换管道1.5万米。实施水质提升工程,新建净水房32处、新建消毒房20处、改造升级消毒房26处。实施管护升级工程,对36个村庄通过加装水表、阶梯收费、加强巡查、强化管理“四环联动”方式实施管控,对16个村的设施设备维修养护,并形成长效机制。
整改“五方面问题”。建立了“专班牵头、部门主抓、乡镇落实”的问题排查整改工作机制,国考、省考反馈的共性问题,省考一对一反馈的16条个性问题,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暗访发现的11条问题,自查发现的102条问题全部整改到位,规范整理“一题一档”印证资料,确保问题整改可查可考。
抓产业,增强带动水平。紧紧围绕农业强县目标,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持续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六大特色产业链。着力打造精品小杂粮、现代设施蔬菜、生态养殖、特色经济林、优质食用菌、高品质中药材6大全产业链特色农业产业,杂粮种植40万亩,建设蔬菜大棚400亩,生猪出栏50万头、肉牛出栏5000头、肉羊出栏6万只、蛋鸡产蛋4400吨,玉露香梨10000亩,食用菌380万棒,中药材5万亩,六大全产业链逐步形成规模。二是全力保障光伏产业收益。全县71.8兆瓦村级光伏电站,1—9月份发电8323万度,结算收益6729万元,分配到村6113万元,到村率90.8%,分配到户5773万元,到户率85.8%。三是积极发展庭院经济。2023年整村推进实施高质量庭院经济示范村3个,奖补庭院经济2037户56万元。
抓就业,搭建稳岗平台。把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作为推动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的重要抓手,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一是摸清就业底数。对全县244个行政村、15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脱贫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了全面摸排,建立了县乡村就业台账,做到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底清数明。二是强化就业培训。针对未就业脱贫劳动力就业需求,定期组织订单式、菜单式、项目制技能培训,培训脱贫劳动力1432人。三是加强就业帮扶。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就业推介,全年劳务输出1240人。认定帮扶车间56个,吸纳脱贫劳动力594人稳定就业。开发光伏公益岗位3626个,人均增收7000余元。截至9月底,全县27648户脱贫户务工就业39441人,户均1.4人实现稳定就业。四是加快政策落实。进一步简化一次通补贴和稳岗补贴发放程序,省外就业补贴标准由800元提高到1200元,省内县外补贴标准由300元提高到500元,全县发放一次通补贴20676人2086 万元,稳岗补贴8382人1006万元。
抓创业,积蓄发展动能。积极探索“互联网+创业+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建成占地2173平方米的乡村e镇公共服务中心,配套建设1100平方米的物流中转分拨仓库。聘请专业运营团队指导,培训各类电商人才1332人次,培育本地网红116人,促进800余人就业。建立电子商务销售平台1个,引进电商企业11户,开设直播间13个,开设线个,建成智慧社区便利店5个,在省内外开设30余个农产品线月份乡村e镇电商销售额突破1亿元。
创新推动乡村治理。突出抓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整治提升8个软弱涣散农村党支部;实施村级阵地提质扩面和党群服务中心示范创建工程,改建修缮27个村、提档升级66个村;开展“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评选学法用法示范户130户;为244个行政村、9个社区全部配齐“一村(社)一辅警”;为接处警单位新配备全套接处警装备;建立街面警务站,加强对辖区党政机关、要害部位等重点区域的巡逻管控,严防暴力事件发生。
深入推进乡村建设。在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对2015年以来改造过的14111座厕所进行重新排查,发现问题户厕1919座,已全部完成整改;为15个乡镇配置了20台小型吸粪车,及时清运户厕粪污;健全了“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理体系,城乡垃圾实现日产日清。
注重挖掘乡村文化。依托县域内厚重的红色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遴选15个村作为乡村旅游示范村重点打造,在市级投入1300万元的基础上,县级又配套1305万元,引导县内大型民营企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建立了相互支持、相互借力、融合发展的合作关系。组建20支文艺小分队,分赴全县各乡镇宣传表演。培育剪纸、面塑、李家湾道情、清泉醋酿制工艺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非遗传习所1个,申请省级非遗工坊1个、非遗传承室3个。
引导树立文明乡风。加大移风易俗宣传力度,大操大办,破除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ag真人官网。组织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星级文明户及“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评选出市级移风易俗示范村2个、县级移风易俗示范村30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30个,文明乡镇11个、文明单位24个、星级文明户244户。